在陈晔菲看来,清晰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是科研道路上最好的伙伴。
王院士动手能力特别强。她的切身感受是,两兄弟都非常自信。
包括我在内,‘大王先生只招收了8位研究生。二是集中力量,把几百家工厂的人力物力集中使用到两三家重点厂去,使重点厂的设备条件能够赶上国际水平。长女王淑贞是我国妇产科学奠基人之一,与林巧稚齐名,有南王北林之誉。为了和王守武区分,同事和学生亲切地称王守武为大王先生,称王守觉为小王先生。最小的孩子王守觉和王守武一母同胞,是著名半导体电子学家,与王守武曾是同事。
坐公交、坐飞机经济舱,没什么不可以的。但在技术前沿方面,‘大王先生却跟得很紧,一直敢为人先。在医学上,他推进了眼部手术技术的发展。
第二阶段始于马蒙(813—833年在位)执政时期的820年,至922年结束。在光学上,他批判了欧几里得的视觉理论,确立了透镜成像原理。在力学上,他意识到了惯性定律和动量概念。更重要的是,伊斯兰文化率先奉立亚里士多德为哲圣,接受了连罗马人都没有接受的亚里士多德知识范型并将之锻造成伊斯兰神哲学知识体系。
在托勒密王朝的支持下(支持探索科学艺术、禁止讨论政治),它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兴盛一时,欧几里得、阿基米德等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先后在这里教学、求学或研究,是他们将希腊文化圈的自然哲学研究迅速推向了顶峰。但是,新科学一旦成长起来,便与神学真理迎头相撞,伽利略发现双重真理论失效,因而试图引入譬喻说解释《圣经》并最终因此获罪。
之后,西方社会在收复失地的进程中,发现了希腊哲学和科学,也发现了文化汇聚、整合与创新的奥秘。更重要的是,在神学与哲学的关系问题上,他说,我不断寻求知识与真理。亚里士多德还从知识论角度区分了证明的信念与世俗信念这两类概念,前者指由理性直观或经验归纳确立的公理演绎而成的知识体系,后者指由文化赋予的并被世人所接纳的信念,如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走出沙漠的阿拉伯人在他们征服的土地上,感受到曾饱受希腊思想灌溉的灿烂的异文化,于是他们开始吸纳此前中东地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将炼金术、占星术和医学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
阿裔美国科学史家萨布拉指出,正是在大翻译的基础上,在智慧宫、在修道院、在哈里发和王子们的宫殿里,阿拉伯科学开始起步并取得迅猛发展。理智膜拜论否认上帝本质可知,认为人只须也只要以观察和实验了解上帝赋予自然之中的奥秘,即可了解上帝的存在及其作用,因此,探索自然即是颂扬上帝,自然哲学家即是宇宙这座大教堂里的牧师。希腊理性思想和科学思想,曾穿行于罗马世界,但并未在那里引发自然哲学的繁荣,却在阿拉伯文化和基督教西方社会中激起千层浪花,一个共同的价值论前提是,承认自然真理并追求自然真理。基于对巴比伦以来的全球科学史发展进程的考察,萨顿提出其新人文主义主张:人类进步须归因于科学的进步,科学的进步不能归因于单个民族的单独努力,而只能归因于所有民族的共同努力。
最终,亚里士多德的手稿及学说湮没不彰,即使是在希腊文化圈中,亚里士多德知识范型也并未替代柏拉图知识范型而成为主导文化传统。1 希腊文化圈 科学的发生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从古老的中东文明的思想成就汇聚于希腊开始,人类理性精神真正觉醒并不断上扬。其理由在于,罗马教父神学以柏拉图知识范型为知识体系化的根基,而经院哲学选择的是亚里士多德知识范型。
率先接受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可证明信念与模糊信念的双重信念划分,并将之转换成为哲学真理与神学真理并行不悖的双重真理论。他所说的东方主要是指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文明。在19世纪以来的欧洲现代叙事中,现代社会要从14世纪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说起,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科学革命概念应时而生并畅行于天下。但是,在长时段的历史研究视角中,我们看到的是,13世纪是日耳曼人治下的基督教西方社会真正觉醒的时代,经院哲学的建立是西欧觉醒的标志性事件。英国自然哲学之兴,与波义耳(1627—1691年)在自然神学领域构建理智膜拜论并以之替代双重真理论相关。从12世纪起,欧洲人开始像阿拉伯人一样,开启历时数百年的大翻译运动,在南意大利、西西里岛以及收复的西班牙失地这些仍保留相对丰富的希腊文化养分的地区,希腊著作的阿拉伯译本以及阿拉伯哲学和科学著述,尤其是阿拉伯逍遥学派即法拉比(约870—950年,波斯裔)、阿维森纳(980—1037年)、阿维洛伊(1126—1198年)的著作,首先得到关注和翻译,欧洲人在找到希腊原版著作并学会希腊语后,又开始直接翻译希腊文的哲学和科学著作。
牛津科学史家克龙比(1915—1996年)相信,天文历法在巴比伦和埃及是实用知识,只有在希腊才属于自然哲学,才可说是科学的一个分支。牛顿将自然哲学探索分为三个界面:先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然后是其物理原理,最后才是相关的哲学原理,其顺序正与笛卡尔《哲学原理》相反。
继之,他发展自然神学,提出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即运动的证明、作用因的证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证明、存在等级的证明、目的论的证明,为重启亚里士多德哲学研究和探索通道给出了有力辩护。在天文学上,他以实验反驳托勒密天文学理论,构造了第一个非托密斯天文模型,首次提出并证明地球在自转。
至于希腊自然哲学如何产生,他则借用一句希腊成语来回答:光明来自东方。文化汇聚的中心首先是伊奥尼亚十二城邦,再向南意大利、阿提卡半岛转移,最终聚焦于波希战争胜利后的雅典。
率先发展了经验探索方法。在柏拉图笔下的《普罗泰戈拉篇》中,普罗泰戈拉述说了二次创世说,这两次创世分别体现了希腊思想家对于人如何在自然中生存,以及人与人如何共存的认识和价值论判断。我的信念是,要沐浴神的光辉,要走近神,没有比寻求真理和知识更好的方法了。简言之,罗马人的理想是征服与统治,这种理想可能刺激自然志的发展,却无法唤醒真正的自然哲学研究。
仅有的例外是由亚里士多德弟子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创办的缪斯学园。3 欧洲人的会聚、整合与创新 信奉基督教的西方社会,在与伊斯兰文明的碰撞进程中,在十字军东征与阿拉伯人西征进程中,在收复失地运动进程中,在其他形式的文化互动中,发现了希腊哲学和科学,发现了另一种一神教文明对待理性与科学的另一种方式,也发现了文化汇聚、整合与创新的奥秘。
最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到达并陈述了他们各自的知识范型。最著名的阿拉伯科学家是伊本海什姆,他在物理学、实验心理学、光学、数学和天文学上均取得堪称当时一流的成就。
在数学上,他构建了解析几何并提出最早用于无穷小量及积分学的通用公式。萨顿相信,古老的中东文明的思想成就汇聚于希腊,使得最初的自然哲学概念及相应的知识体系得以涌现。
赤贫导致粗陋,富裕导致空虚,严寒的天气使人沉郁,而热带的气候让人放纵慵懒。他从4个方面来支撑自己的见解。罗马教会曾分别于1210年、1233年、1277年三度对亚里士多德主义发起谴责,因为亚里士多德主张世界是永恒的、哲学真理高于信仰真理、神只是终极因,在此之前伊斯兰文化中的神学家们也曾因相似理由而批判亚里士多德及其追随者,但结果并无二致:亚里士多德知识范型浴火重生,先后成为伊斯兰神学和经院哲学的主导知识构架。伊斯兰大翻译运动的第一阶段始于第二代哈里发曼苏尔(707—775年)时代,至哈伦拉希德(786—809年在位)后期告一段落(758—815年),着重翻译波斯法律文献,同时也翻译了亚里士多德《逻辑学》和托勒密《天文大成》等希腊文献。
对此,我想在此作一些重要补充,是伊斯兰文化在欧洲文化之前,率先复活了希腊原子论。在我们今天看来,自横跨地中海和黑海的希腊文化圈于公元前7世纪形成,欧亚大陆上除远东中国文明以外的所有古文明的主要思想成就,均沿着文化互动和传播通道源源不断汇聚到希腊文化圈中。
最后,也只有有条件实施并且善于实施文化汇聚、整合和创新的民族、文化或社会,才有可能形成成体系的、以追求自然真理为目的的自然哲学或科学概念体系,才有可能将人类共同的自然哲学事业或科学事业推向新的高峰。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之花不会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民族中始终盛开。
750年,阿拔斯王朝在改宗的异族的协助下替代倭马亚王朝而立,并迅即推进吸收古文化创造新文化的事业,对异文化的翻译工作也由此进入高潮。希腊理性精神传入伊斯兰文化后,与伊斯兰一神教思想发生碰撞与互渗,阿拔斯王朝前几代哈里发(如马蒙)曾因巩固王权、压制僧侣阶层之需而接纳《古兰经》的受造说,甚至将主张理性是信仰之基的穆尔太齐赖派奉为正统,但后继的哈里发最终因宗教内部教派之争、王权之争,以及对外战争不顺而放弃了早先的立场,转而退回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退回政教高度合一的体制,最终阿维洛伊的双重真理论因采用譬喻说解释《古兰经》而被斥为异端,阿拉伯科学也未能持续发展,没有上升到现代科学的高度。